你的位置:快乐八出号规律 > 新闻动态 >

金门战役后,我军唯一一位从敌营逃回来的战士,最终结局如何?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  • 金门战役过后,五千多名战士成了俘虏。看看这些俘虏后来的情况,大多都被加入到了国军行列,还有一小部分则被送回了大陆家乡。

    在那些被俘的战士里,有一个很特别,他跟其他人都不一样,他决定独自一人从敌人那里逃回大陆。那么他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呢?

    【金门战役失利】

    1949年10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麾下的第10兵团,对金门发起了攻势。到了24日清晨,战士们便开始忙碌起来,为登陆作战做着各项准备,包括上船、整理武器、弹药和枪支等必需品。

    傍晚时分,大约五点多,各个连队提早开饭了,一直等到深夜,我军的三个团才陆续乘船向金门挺进。这次战斗发生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的阶段,堪称解放战争历程中最为突兀的一次“插曲”。

    在厦门获得解放之后不久,金门战役的序幕即将拉开。当时,金门岛上国民党军队大约有两万人驻守。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,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分析后认为,金门战役可能会比较顺利,不会太过艰难。

    然而,当二十八军启程前往战场后,他们才发现,厦门与金门岛之间隔着茫茫大海,这意味着金门之战并非简单的陆地交锋,而是需要海战技巧与登陆能力的综合考验。这对于当时解放军而言,由于缺乏相关经验,无疑成为了一个棘手难题。

    与此同时,金门战役期间,解放军一次次遭受大海的捉弄。尽管海水的涨潮落潮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不过它还是有迹可循的。

    可是,当首批战斗部队尝试登陆时,他们忽略了潮汐的影响,结果被潮水戏弄得团团乱转。所有船只都搁浅在离岸边仅几十米远的海面上,紧接着遭到了国军的猛烈炮火攻击,船只全部被摧毁。船只的丧失,意味着后续的增援力量无法抵达,导致九千名英勇的战士被困在了金门岛上。

   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,参与金门登陆作战的第一梯队共有九千多战士,其中被敌人俘虏的人数高达5175人,不幸牺牲的有3873人,还有超过50人下落不明,这样的结果几乎等同于整支队伍遭受了重创。

    从前面提到的数字我们能了解到,金门战役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战俘,而这些战俘之后该如何处理,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。

    1950年,国民党带着大批战俘撤回了台湾。抵达台湾岛后,有近千人被征召入伍,加入到了国民党的军队行列,而剩下的战俘则被送往了位于台北内湖的战俘集中营。

    在战俘营里,许多人因受伤和缺乏营养不幸丧生……经过仔细筛选、施加压力和审讯教育后,台湾当局意识到,有部分战俘坚决拒绝接受国民党的“洗脑”,他们宁愿牺牲也不愿屈服。因此,台湾方面认为,继续扣留这些顽固分子并无益处,反而不如在“反攻大陆”的计划中,将他们释放回去,让他们成为解放军的累赘。

    因此,他们把那些宁愿牺牲也不向国民党低头的战俘,以及一些老弱病残人员,共计大约九百人,安全送回了大陆。

    到这个时候,金门战役中被俘的士兵迎来了两种不同的归宿:一部分人被留在了台湾,而另一部分则被送回了大陆。

    被送回的战俘都被安排到了杭州和福州的战俘再教育中心,他们每天都在那里接受基础培训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中一部分战俘最终决定回归普通百姓的生活。

    除了那些重返大陆的战俘,金门战役后决定跟随国民党的战俘们生活得并不顺心。即使他们到了台湾岛,也整天提心吊胆,过着丢弃初衷、远离故土的日子,内心的煎熬让他们终日焦虑不安。

    【胡清河终从敌营归来】

    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战俘,22岁的胡清河可以说是个特例。金门战役过去一年后,厦门东南部出现了一个全身湿透的男子,他自称是第28军81师251团二营的助理军医胡清河,刚从金门战俘营逃出来,靠游泳回到了这里。此刻,他的眼眶泛红,边说边流下了眼泪。

    那时候,哨兵看他手里拎的东西像是炸弹,吓得不敢上前,直到他将其丢在地上,哨兵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。

    经过一番交流,胡清河因体力透支,渐渐地失去了意识,晕倒在地。

    得知消息后,上级领导亲自率队探望了胡清河,一来是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,二来是要核实胡清河的真实身份。

    经过一番交流和核实,我们确认这位男士确实是胡清河,他以前担任过二十八军的卫生员职务。

    金门战役前夕,团长助手郝越三任命胡清河担任2营的医疗助理。紧接着,他从珍藏中取出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的纪念章以及几枚立功奖章,小心地用布包裹好,托付给了负责后勤的陵县同乡刘玉山保管。

    胡清河讲道:“要是我哪天不在了,你回去的时候,记得把这些奖章给我爹娘!”

    金门战役失败后,他沦为俘虏,随即用“李进善”这个假名来隐藏自己,同时,几位同志也采用了别名。经过敌人连续五天的盘问,由于他们无法核实他的真实身份,再加上118师急需人手照顾伤员,最终不得不将他编入敌军12军团18军的118师,让他负责治疗一些敌军受伤士兵。

    对胡清河而言,这真是一个喜讯,因为他心里急着回家。要是被送到台湾,那地方太远,想回大陆简直比登天还难。但如果留在金门,被救出来的机会可就大多了。

    那时候,战俘们心里一直琢磨着:上海、福州、厦门这些地方都已经被解放了,金门岛的解放也是指日可待。他们想着,解放军的第二梯队在对岸集结好足够的船只后,肯定会再次攻打金门岛。再说了,由于距离那么近,就是自己逃回去,也不是没门儿的事儿。

    接下来的日子里,胡清河天天都得接受那种让人洗脑的教育,但他内心一点没受影响,反而总是满心期待着解放军的到来。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,解放军好像并没有要上金门岛的动静,这时,胡清河心里渐渐生出了游水回大陆的想法。

    起初,他为了取得国军的信任,表现得极为顺从,但私下里,每天都在悄悄盘算着怎么回家,靠游泳回去成了他的秘密计划。

    胡清河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,心里明白游泳是他唯一的逃生之路,但单凭自己很难成功,需要找到帮手,这时,他脑海中闪现出了篮球的主意。

    篮球的照看工作有专门的人负责,想要悄悄拿走可不容易。因此,胡清河愈发勤奋地投入工作,最终成功担任上了篮球管理的主要负责人。

    之后,他渐渐关注起金门湾潮汐的规律来:每隔五天潮水小涨一次,每十天则会大涨一次,而最佳的时机无疑是那十天一次的大潮,因为大潮会彻底淹没海滩,让敌人难以察觉。

    1950年8月1日晚上,胡清河找了个上厕所的借口,悄悄溜到河边,挖出了之前藏好的两个篮球内胆。他鼓起腮帮子给内胆吹足了气,接着脱下军装,把内胆绑在自己身上,随后便踏上了漂流的旅程。

    胡清泉表示,起初他以为逃回来不是件难事,可一到那无边无际的大海,胡清河才明白,这简直比做任何事情都要艰难。他在海上整整漂浮了十二个小时,好在海风很给力,最终将他吹到了岸边。

    胡清河能平安返回真是不可思议,要知道厦门和金门之间隔着宽阔的海面,哪怕是最靠近的两点之间,也至少有五公里的海域相隔,在那茫茫的大海上,根本没有一丝可以依靠的标记。

    1952年,胡清河前往福建福鼎参与土地改革。他不仅热心投入土改工作,还尽心尽力地为身边的战友和当地百姓治疗疾病和伤痛。土改任务完成后,他因表现出色,被部队授予了一次大功的荣誉。

    1955年5月3日,他返回家乡后,被县卫生局安排到了边镇区卫生所工作,那里就是现在的边临镇卫生院的前身。他继续以党员和军人的高标准来约束自己。

    1983年,中央政府下发了一份通知,要求对在金门被俘的人员重新审核并给予相应处理。大多数人得以恢复党员和军人身份,转为了退伍军人,并且领取了补发的退伍军人补助,胡清河便是这批人员中的一员。

    1985年,这位老人的故事被众多媒体发掘并广泛传播,尽管如此,胡清河在当时依然表现得十分低调、谦逊,毫无架子。

    2010年8月3日这天,是解放军老兵胡清河勇敢地从金门游回祖国大陆60年的纪念日子。清晨时分,这位已经81岁高龄的老战士,就从家里拿出了自己小心保存了60多年的军功章和纪念章,他把这些奖章一枚接一枚地佩戴在胸前,耳边仿佛再次响起了当年那场激烈战斗中震耳欲聋的枪炮声。

    老人的桌上放着两个相框,里面装的是他胸前挂着好几枚军功章的照片。

    在采访中,老人感慨地说:“我如今有了自己的家,三个儿子,一群孙子孙女,连重孙辈都有了。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,还有被送到台湾的兄弟,我真是心满意足了。”到了晚年,他选择过上低调的生活,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。

    《讲述金门战役后,陵县解放军老兵胡清河凭借两个篮球胆勇渡海峡回归大陆的故事》德州新闻网

    《揭秘金门岛逃亡经历(上篇)——对话大陆金门战役唯一生还者胡清河》源自《当代海军》杂志1996年第三期,页码为13至15页,总计三页内容。